新闻中心
News

近2年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些国际大奖
近些年,中国科技突飞猛进,不管是论文总量,高被引论文,自然指数中国都已经跃居第一,也让中国科学家走上了世界科技的前台。正因如此,中国科学家也不断取得突破并逐渐获得了世界认可,近2年来更是频频首次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荣获国际大奖,文章简要统计了近2年(2023-2024年)中国学者获得的主要大奖:
2023年10月,美国物理学会在其官网上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Ashvin Vishwanath共同凭借“对具有拓扑能带结构的材料的集体电子性质的开创性理论和实验研究”获得2024年度巴克利奖。
这是该奖项自设立70余年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巴克利奖是凝聚态物理的最高奖,历史上曾有多位得主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虽说之前也有崔琦(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张首晟(已故)、文小刚(巴克利,狄拉克双料得主)和沈志勋等华人大牛获得过该奖,但他们都已经是外籍了,只有薛其坤是以中国籍身份获奖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薛其坤教授曾获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该奖为低温物理领域的最高奖,薛教授也是首个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亚洲地区第2个)。2012年底,薛其坤院士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发现被誉为诺奖级的实验成果,薛其坤也被称为离诺贝尔物理奖最近的中国人;2024年6月24日,薛教授更是荣获了2023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成为历届年龄最小的获得者。
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获颁著名的“希门尼斯-迪亚斯讲座奖”(Jiménez Díaz Lecture Award),以表彰他发现母体血液中游离的胎儿DNA,以及游离DNA作为检测癌症等其他疾病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等多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希门尼斯-迪亚斯纪念讲座是由Conchita Rábago基金会举办的年度活动,旨在表彰在全球医学或生物医学领域上的杰出人士。自1969年Conchita Rábago基金会成立以来,历届获得该奖的学者中,有17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卢教授更是首位获颁此项享誉全球科学界殊荣的华人学者。
卢煜明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他在2022年获得了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也是自2011年的屠呦呦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学者。此外,卢教授还获得过众多国际大奖,如:科学突破奖、费萨尔国王国际医学奖、Wallace H. Coulter讲学奖、引文桂冠奖、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奖章和首届腾冲科学大奖等。
2023年8月,在第10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ICIAM 2023)上(每四年举行一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鄂维南因其对应用数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特别是在机器学习算法的分析和应用、多尺度建模、稀有事件建模和随机偏微分方程等方面的贡献获颁ICIAM麦克斯韦奖。麦克斯韦奖主要奖励国际公认的在应用数学领域做出重大原创性工作的数学家,这也是该奖历史上首次授予中国人。鄂维南院士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5岁入学,放弃了少年班,去了数学系),36岁时成为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和应用数学及计算数学研究所教授,后回国加入北京大学,他曾首先提出“AI for Science”的概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3年,鄂维南就曾拿到过ICIAM的另一个奖项:科拉兹奖(奖励在工业与应用数学中做出杰出工作的42岁以下的数学家),这一次再获得麦克斯韦奖,也让他成为全球应用数学者中唯一同时获得ICIAM两项大奖的数学家。
2023年10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讲席教授丁剑荣获了2023年度的洛伊夫概率奖。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以往获奖者中有多位菲尔兹和沃尔夫奖得主,包括2022年菲尔兹奖得主Hugo Duminil-Copin,该奖号称概率界最高奖。丁剑也成为了该奖自1991年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学者。
2022年,丁剑辞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席教授的职位,选择回归,加盟了母校北京大学任讲席教授。除了洛伊夫概率奖外,丁剑还曾获美国斯隆研究奖;洛勒·戴维逊奖(第四位获奖中国人);2022年又获得了有华人“菲尔兹奖”之称的ICCM数学金奖(原晨兴数学奖)。另外,丁剑还受邀在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了45分钟报告;并受邀在2024年度国际数学物理大会(ICMP2024)作了一小时大会报告。他也算是目前华人数学圈里面青年一代的杰出代表了,2024年7月,他带领团队在以北京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在数学四大刊的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数学新进展)上发表了一篇最新研究成果。
2024年7月,在物理界享有盛誉的第十七届马塞尔·格罗斯曼奖(Marcel Grossmann Award)揭晓,该奖的个人奖授予了“中国天眼”FAST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现清华大学)李菂,以表彰他及带领的团队利用FAST来探索动态宇宙,特别是在快速射电暴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李菂也成为继2015年的杨振宁、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和2018年的丘成桐(菲尔兹奖得主)后,第四位获得此奖的华人科学家,他更是首位凭借在国内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奖的中国科学家。
格罗斯曼奖由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每3年颁发一次,包括个人奖及机构奖,以往的获奖者包含多位诺奖得主。2020年,李菂带领的团队和合作者利用FAST首次确定了一个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也是首次在银河系内观测到快速射电暴,该成果同时被评为了当年nature和science杂志的年度十大突破(发现)。李菂研究员今年52岁,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其父亲是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李惕碚。李菂研究员也入选了202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全球能源奖是一项著名的能源领域国际科技大奖,该奖是对能源领域科技研发杰出成就的奖励,以表彰在世界能源行业发展问题、模式和前景等方面取得非凡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推动提升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并发现高效的新能源,确保其安全性和环保性,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自设立以来,全球能源奖已授予来自15个国家的48位科学家,包括了多名诺奖得主,如: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kira yoshino、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huji nakamura等,另外“太阳能之父”martin green、“led之父”nick holonyak等人也曾获得该奖。2019年开始,该奖项在“传统能源”、“非常规能源”和“能源应用新方式”3个方面,各奖励一名学者。本年度的全球能源奖(非常规能源类)则授予中科院外籍院士、北京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研究所的创始所长王中林。
王如竹教授曾获2013年度J&E Hall研究金牌(奖励对制冷技术作出杰出贡献者,首位获奖中国人)、2018年国际热科学纪念奖Nukiyama Memorial Award(首位中国人)、2019年Gustav Lorentzen Medal(国际制冷学会最高荣誉,首位华人)、2021年Georg Alefeld纪念奖、2021年国际能源署IEA颁发的Rittinger国际热泵大奖(空调、热泵和制冷领域的最高国际奖)等。他还在今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已经是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了第3个国家科技奖了(很强,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个)。
2023年7月,第33届国际地球化学大会将国际有机地球化学领域最高奖——阿尔弗雷德·特雷布斯奖授予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谢树成,以表彰他对地质脂类在古气候领域的应用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发展了海洋沉积物、古土壤和石笋地质脂类的古气候应用,并拓展了地球历史上生物大灭绝和重大演化事件中有关微生物活动的认识。
阿尔弗雷德·特雷布斯奖是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为纪念“现代有机地球化学之父”Alfred E. Treibs教授而设立,以表彰在有机地球化学领域取得卓越研究成果的全球科学家。自1979年设立该奖项以来的45年中,共有36位学者斩获该奖。谢树成是唯一一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
2024年2月24日,国际冰川学会将2023年度Seligman Crystal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表彰其在青藏高原冰川学、气候学和环境变化领域作出的开创性突出贡献,及其在气候变化和冰芯研究领域的国际引领作用。塞里格曼冰晶奖章(Seligman Crystal)为冰川学界最高荣誉。这是该奖自设立6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奖。姚院士是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学家,中国冰芯研究开拓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姚院士曾获2017年“维加奖”,维加奖是由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颁发的,每三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号称“地理学诺贝尔奖”。姚檀栋是该奖设立136年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2023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因“在提出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论、中国黄土、季风动力学和全球气候变化中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在推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关键国际领导作用”而荣获了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颁发的“罗杰·雷维尔奖章”(Roger Revelle Medal)。该奖章是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授予个人的最高荣誉之一。安芷生也是该奖自1991年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
除此之外,众多华人学者也在许多重大奖项有斩获,相信,随着中国科研水平的持续进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获得国际上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