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电子)官方网站

摄影一直在那里:2024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毕业展观察—开云电子-官方平台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摄影一直在那里:2024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毕业展观察

2024-09-16 20:24:3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2024年5月13日,2024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以下简称北影摄影学院)图片摄影本科班暨研究生毕业展在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四度空间美术馆正式开幕。

  成立于1996年的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以深厚的历史积淀、优异的师资力量、过硬的教学条件、良好的学生生源成为国内高等院校摄影教育中的佼佼者,因此每一届北影摄影学院的毕业展览,都倍受业界的关注。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启发新思维的背景之下,北影的摄影教育会如何顺应时代之变,在学生眼界、观念、审美等方向的训练上进行调整,相信这场毕业展览会在某些方面给我们答案。

  开云电子官网首页 开云网址

  本次毕业展共展出了22名毕业生(本科生19名,研究生3名)的共计340幅作品。这些作品题材涉及到家庭亲情、社会关系、历史文化、生活感受以及对摄影本体语言的思考等方方面面。从总体上看,与现实直接关联,具有叙事性的作品还是占据比较大的比重,这也是秉承了北影摄影学院在教学中一贯倡导的创作理念,那就是深入生活用纪实性的语言来表达身处纷繁社会中的感受。

  20级图片摄影本科班的毕业展,以“复合视界”为主题;21级研究生展则以“时间维度”为主题。这次毕业展大量运用时尚摄影、纪实摄影以及抽象摄影等语言,体现了毕业生们,对于摄影技术的掌握以及对美学观念的感悟。从明胶银盐的传统工艺到艺术微喷再到最新的AI技术,同学们结合各自的生活实际,实践着从“技”向“艺”的跨越尝试。除去学院内部的教学,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各种摄影展览、摄影评选势必也会对同学们的创作思维和展陈形式产生影响。所以在展览现场观看作品时,我们偶尔会产生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这对于仍处于摸索和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能超越对作品样态的表面模仿,吸收成熟艺术家作品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也是一次成功的学习过程。

  在本科班作品展览中,沈原平的作品《兔子洞究竟有多深》有着区别于其他作品叙事逻辑的特点。他的展览作品由采用马匹、石块、蜡烛、树林、芦苇等毫无关联的物体组成,并且作品之上刻意保留了用砂纸刮擦、打磨的痕迹。经过询问而得知,他的作品影像全部来自于AI生成,而打磨行为的介入就是想要探讨作为物质而存在的影像和作为指涉现实物体的影像之间,那种真实又虚幻的暧昧关系。这件作品将图像的意义悬置,让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往复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触及图像和观看行为本身,展现了这一届毕业生的探索精神和思辨态度。

  家庭关系是对观者来说最容易产生共鸣的一个主题,因此在近些年的摄影创作中屡见不鲜。本科班中的张树的作品《父亲》以自己患有强迫症的父亲为线索,将静物摄影作为一种符号的隐喻融合在纪实摄影里。作品围绕着对他个人成长脉络的反思以及对自我的内观,它们都来自于作品儿童时期对父亲的残缺记忆。而研究生班杨蕊嘉的作品《复调同步式奏鸣乐章》则以家庭中三位具有血缘传承的三代女性为主线,以虚拟场景的重置影像来进行跨时空的影像对话,三代家庭周期得以在影像中重叠。那些私密且细腻的影像带有一种文学性,唤醒了我们的情感和集体记忆。

  本科班中的孙逊作品《心脏搏动之间歇》用沉稳、雅致的黑白影调,呈现了他对于时间、记忆与故乡的思考。他那些抛弃叙事高潮的纪实摄影作品,值得让人安静下来细细品味。在现场,他的作品从制作、装裱、展线规划甚至是展览册页上都体现出他对于展览的认真态度。对于艺术家来说,拍摄只是一个前端环节,能否把一丝不苟的精神贯穿到作品呈现的始终,才是决定艺术家在职业道路上能走多远的关键所在。

  以上列举的几位毕业生作品虽然不能代表整个毕业展的全貌,但是可以让我们管窥北影摄影学院在教学理念、研究方向上的情况。在毕业展的开幕式上,20级的班长段铭萱作为学生代表的发言,引发笔者的思考,她说:“无论未来我们走向哪里,摄影都会是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这句话道出了摄影乃至整个艺术教育之用的实质。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给我们的职业选择也带来很多的变量。高等院校的摄影教育并非职业技能培训,而应该是从更高维度上去打造人的精神底色。从这个展厅走出去的各位毕业生,即将踏上独自面对社会的征程,无论他们未来是否会从事与摄影直接相关的工作,在北京电影学院深入学习摄影的这段经历,让他们望向世界的目光从此不再一样。

  据悉,2024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图片摄影本科班暨研究生毕业展,将持续到5月27日。

搜索